- 时间:
2023-12-07 - 作者:
- 来源: CNSO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4月,也就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两个月,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会参议院两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和斯科特。他们除了带来栩栩如生的瓷塑印第安人工艺品,还当面向周恩来推荐费城交响乐团来华访问及演出。在名团众多的美国,他们为何选中了费城交响乐团呢?
中国情结

带领费城交响乐团进入世界最顶尖乐团行列的指挥家尤金·奥曼迪(摄于1973年4月),几个月后,他将和乐团一同来到中国,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破冰者”。
虽远隔万里,但费交却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早在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费交就举行过由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亲自主持的募捐义演,用以支援白求恩和八路军的医疗工作。一直旗帜鲜明支持中国抗战的奥曼迪还在澳大利亚举行过声援中国的音乐会。不仅如此,这支美国老牌乐团还完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北美大陆的首演。

“费城之声”奠基人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与乐队的舞台合影(摄于1916年3月2日,乐团在美国首演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前)
在艺术造诣上,费交也足以代表当时美国交响乐团的最高水准。1900年成立的费交起初籍籍无名,但在指挥大师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和奥曼迪的悉心指导下,乐团逐渐脱颖而出,光辉灿烂又不失优雅气质的音响效果为他们赢得了“费城之声”的赞誉。二战后,费交已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世界级乐团,被称为“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里卡拉扬的柏林爱乐乐团唯一真正的竞争对手”。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时乐团指挥奥曼迪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私交甚笃。事实上,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奥曼迪就给好友尼克松写过信,希望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率团访华演出,尼克松欣然同意,并亲自打电话告知奥曼迪。
一如中美外交破冰时的默契,双方在费交访华事宜上同样一拍即合。1973年初夏,时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中国驻美大使馆前身)主任黄镇收到了一封奥曼迪的亲笔信。在信中,这位德高望重的指挥家以真诚的口吻写道:“如果能以友谊的姿态访问你们的国家,并且把伟大的作曲家的创作通过我们的演奏带给你们的人民,费城交响乐团的成员们和我将认为是一种荣幸。”
奥曼迪的来信与周恩来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中美关系缓和前,周恩来就提出过:“我们要跟外国搞文化交流,要演贝多芬的作品,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嘛。”基辛格访华期间,周恩来还特别安排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为其演奏了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在周恩来的关心和推动下,费交访华变得水到渠成,一场中国古典音乐甚至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件也将就此拉开帷幕。
费交来了

费交横跨半个地球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图为准备起飞前的乐手剪影。
2023-12-07日深夜时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架波音707客机缓缓降落,舷梯落下,从美国东海岸远道而来的费城交响乐团一行100余人带着憧憬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费交此行颇费周折,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没有直航飞机,他们只得先从费城飞到檀香山,休息一夜后又继续飞往东京,稍事休整后又随即飞往上海,最后在北京落地。虽然很多人面带倦意,但整支乐团依然充满着兴奋的因子。作为历史上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他们即将经历的一切,都足够新鲜,都足以载入史册。

奥曼迪与欢迎费交访华的中国音乐家们亲切问候
(摄于1973年9月)
在庞大的接机的队伍里,除了官员,还有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和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和刘诗昆。费交此次来华,不仅献上多场演出,还将与代表中国交响乐最高水准的中央乐团进行艺术交流和联欢活动。
为了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周恩来直接指示,由李德伦牵头组成接待小组,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费交“接风”。第二天下午,费交来到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了由中央乐团和民乐独奏演员带来的内部表演。
费交的乐手们惊叹于中央乐团钢琴独奏家刘诗昆演奏的《白毛女即兴曲》和《匈牙利第六狂想曲》,也好奇地欣赏着二胡、琵琶、笙等中国民族乐器发出的东方音律。但最令他们意外和感动的节目却是由中央乐团合唱队带来的美国歌曲《美丽的阿美利加》。当演员们以标准的英语清唱出这首歌曲时,很多乐手都不禁流下了热泪,在熟悉的旋律中,他们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的真诚情谊。

2023-12-07日至17日,费城交响乐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连续演出四场,赢得一片好评。演出后,音乐厅上悬挂的“欢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横幅被费交申请带走,作为中国之行的重要纪念。
费交中国之行,原计划首先在北京演出三场,随后南下上海再进行两场演出。但在中方的热情邀请下,奥曼迪决定在北京加演一场。就这样,从9月14日到17日,费交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连续演出了四场音乐会。

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在排练中与指挥奥曼迪就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进行沟通。

专心演奏的费交短笛演奏家约翰·克雷尔
纵观演出曲目,放到今天也算得上心意十足。既有与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家殷承宗携手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勃一”“贝六”这样的大餐,还有《罗马的松树》《弦乐柔板》这样的调味小菜点缀其中。在国门尚未完全开放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西方经典和大部头作品会对中国观众产生怎样的冲击和震撼。
在2023-12-07日《人民日报》以署名“中央乐团 晨星”发表的题为《友好的情谊 精彩的演奏——欢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一文中,我们依然能窥见当年的盛况:
“尤金·奥曼迪先生热情地指挥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乐曲的处理构思严谨,气魄宏大,充满了激情。特别是第三乐章结尾向第四乐章胜利主题的过渡段落,激动的情绪不断高涨,音响和力度步步增强,直到顶点,整个乐队以最辉煌的音响奏出了壮丽的凯歌,令人振奋。”
“《罗马的松树》又像是一幅幅色彩浓烈、构图鲜明的油画,它从几种不同角度,刻画出罗马城乡的美丽、壮观。乐队演奏音色变化光彩夺目,第四乐章气势磅礴,使这支乐曲成为音乐会中很有特色的曲目。”
“九月十六日,中美艺术家首次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刚健、激越的钢琴和热情、饱满的乐队交相呼应,深深激动了全场观众。中美两国艺术家首次合作演出的成功,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费交访华演出的节目单封面
不仅如此,费交和中央乐团还都为对方带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在现场极度热烈的气氛下,费交演出了由乐团助理指挥史密夫编配的陕北民歌《工农进行曲》,中央乐团则派出殷承宗加演了由他自己改编的美国民歌《牧场上的家》,现场效果“有如向美国客人们投下炸弹般震撼”。

费交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演出现场
费交的精彩演出赢得了满堂喝彩,但令人稍感惊讶的是,此时,台上的乐手们也向观众鼓起了掌,据当时在乐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的布克·罗伊回忆:“观众是否能接收到我们所传递的情感也十分重要。如果情感不能通过音乐流动起来,那么这段音乐就失去了生机。在演出中,我们感受到了与观众之间的心意相通,因此,我们为他们鼓掌。”
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破冰者”,费交的访华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几乎每天一场的高强度演出,他们在中国还经历了哪些难忘的逸闻趣事呢?
和平交响
费交下榻的前门饭店,位于京城最繁华的闹市区,这突然出现的100多名“老外”,在当时也算得上一件稀奇的事情。每当乐手们忙里偷闲,来到街上散步时,都会引起路人们的围观。


费交乐手在北京、上海与中国群众玩起了飞盘,他们不会想到,飞盘运动从此传入了中国。
起初,人群和乐手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但当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秘密武器”飞盘时,陌生感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乐手们很快和人群打成了一片。这神奇的一幕被费交随团记者抓拍了下来。此时,费交的乐手们或许不会想到,与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音乐一样,飞盘——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从此传入了中国。





在李德伦等人的陪同下,奥曼迪和乐手们游览了八达岭、颐和园等北京的名胜古迹。
没有了距离与隔阂,乐手们也开始融入北京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他们会微笑着与路人们握手示意,也会加入买炸油饼的长队。他们参观走访了万里长城、明十三陵、紫禁城和颐和园,但最值得回味的无疑还是与中央乐团的艺术交流与联欢活动。
北京和平里,中央乐团团址所在地。和平里的名称,来源于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召开之际,正值安定门外地区大规模建设,为纪念这次会议,主管部门将这片地区命名为“和平里”。

在中央乐团和平里排练大厅内,李德伦和乐手们向奥曼迪和费交一行表示欢迎。随后,他们演奏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让奥曼迪终身难忘。
和平里,这片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和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在1973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和平使者。9月15日,满载费交一行人的车队缓缓驶进了位于和平里的中央乐团院内。李德伦代表中央乐团向奥曼迪介绍了乐团历史和基本情况。随后,奥曼迪和乐手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央乐团精心准备的内部演出。
李德伦选择了刚由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吴祖强改编而成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此次演奏也无意间成为了这部经典作品的“首演”。颇具东方神韵的旋律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奥曼迪,演出后,奥曼迪当即提出希望得到这部作品的总谱。



中国交响乐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一幕:奥曼迪在和平里排练大厅指挥中央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乐章。
更大的惊喜随之而来,《二泉映月》后,李德伦又指挥乐队演奏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挥完第一乐章,突发奇想的李德伦转身将指挥棒递给了奥曼迪,邀请其指挥中央乐团完成第二乐章。
年逾古稀的奥曼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李德伦的邀请。他一边说着“easy”,一边站起来,脱了上衣,松开领带,走上指挥台,拿起了指挥棒。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李德伦传》曾详细描述过当时的场景:
“尽管,奥曼迪第一次指挥中国的乐队,他的风格也与李德伦很不同,但演奏起来流畅、和谐。中央乐团的队员一上来对他的指挥动作还有点儿不习惯,但几个动作后,乐队马上就适应了”。
正如《纽约时报》随团乐评人舒恩堡所说:“好像是一个不同的乐团在演出,突然有了信心和准确的节奏”。这是东西方音乐家对古典音乐的又一种碰撞和融合。费交助理指挥史密夫更是激动地说道:
“我们看着他们的反应,听着乐队像奇迹般演出超越了他们的本来实力。声部开始合起来了,节奏的规律亦变得精准。他既指挥又敦促乐师们一起创造声音,最后引来一片大声叫好!”

费交乐队首席诺曼·卡罗尔为中国同行示范演奏



中央乐团向费交赠送中国民族乐器。
铜锣上用中英文写着“赠给美国费城交响乐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乐团 一九七三年九月”的字样。
令人激动的演出后,费交与中央乐团互赠了纪念品。既为乐团,双方不谋而合地将乐器作为了礼品。这一环节可谓仪式感十足:费交由各声部首席将乐器交给中央乐团相对应的声部演奏员,除了单簧管、小号、长笛、鼓膜和一套三角铁,还有欧美著名作曲家的乐谱和乐团灌制的上百张唱片及专业书籍。
平心而论,对当时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央乐团来说,这些乐器和资料如及时雨般解决了乐团的燃眉之急。据《费城问询报》随团乐评人韦伯斯特的回忆:“乐队条件很差。乐手拿着有缺口的和用胶粘过的乐器,他们用手写的、粘贴在一起的旧乐谱演奏。”在接过乐器时并紧紧相拥时,韦伯斯特看到乐手们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礼尚往来的中央乐团也拿出了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的民族乐器,对费交来说,这样的礼物足够美妙。《纽约时报》随团乐评人舒恩堡也不由得感慨:
“好像是装满的车皮在卸货。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费交现在拥有的中国古乐器比其他任何美国乐团都多。他们骄傲地有了一把琵琶、一面中国锣、一个花盆鼓、一把二胡、一把京胡、板胡、一套柱笛、一面鼓、一面花鼓和一个唢呐。”
费交离开前,还特意带走了悬挂在演出场地北京民族文化宫红布白字的“欢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横幅。鲜为人知的是,这副横幅后来还出现在了费交回国后的音乐会之中。

2023-12-07日和21日,费城交响乐团在上海市府大礼堂进行了两场音乐会。

奥曼迪眺望上海外滩。在完成上海的两场演出后,费交凯旋回国。
未完待续

费交回国后录音发行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唱片(钢琴独奏:丹尼尔·埃普斯坦 指挥:尤金·奥曼迪 乐队:费城交响乐团)
9月22日,在成功完成上海两场音乐会的演出后,费交带着友谊、骄傲和不舍返回了美国。在新乐季的首场演出中,费交就拿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并进行了录制。《黄河》也因此成为由国际顶级乐团录音发行的首部中国管弦乐作品。

美国总统尼克松发给费交的贺信
这是1973年10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费交中国之行后专门发来的贺信。正如基辛格事后所说,费交此行,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事件,当时我们双方一致认为,由世界上最杰出交响乐团之一到中国的访问演出,展现出我们之间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1973年费交访华是中美邦交正常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费交这支老牌乐团也从此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回国后,难忘中国之行的费交乐手们依然没有中断与中国的联系,他们自发地为中央乐团的同行们寄送乐谱和专业杂志,还与很多人保持着友好通讯。在此后半个世纪里,费交又陆续12次来到中国,成为美国各大乐团中访华次数最多的乐团。
2013年1月至3月,中国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同样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赴美交流演出。在为期两个月的巡演中,国交的足迹遍布美国本土16个州的29座城市,进行了多达30场交响音乐会,观众总数达4万余人。几乎每场音乐会都出现观众起立欢呼的场景,这一幕像极了40年前费交访华演出时的盛况。
这一年6月6日,为纪念首次访华40周年,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纪念音乐会。当年曾让奥曼迪情有独钟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也再次响彻北京,令许多老乐手感怀不已。

费交访华纪念册封面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文物)
穿越时空,超越国界,这是音乐的力量和魅力。今年恰逢费城交响乐团首访中国5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里,费交与国交的故事,依旧未完待续……
撰稿:胡实
编辑排版: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