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3-12-07 - 作者:
- 来源: CNSO

“那难以忘怀的十年”
2022年5月7日,春末夏初的北京,正是青翠而烂漫的美丽季节。国交“口述团史”工作组一行五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施万春先生的家——位于中国音乐学院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
“口述团史”是中国交响乐团近两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访谈、艺术沙龙等形式,邀请中央乐团老艺术家口述历史,留下关于乐团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忆,加深年轻一代对团史的了解,增强不忘初心、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激情。
“非常欢迎你们来,也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聊聊乐团。”
面前的施万春先生,是一位坐在轮椅上满头银发、面带笑容、亲切朴实的耄耋长者。
小组里几位年轻同志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施先生本人,只是听过他的音乐,知道他的鼎鼎大名。所以,在大家的印象里关于这位大师级艺术家的定义是一系列高大上的词汇——才华横溢、卓而不凡、豪情万丈。
更让人感动的是,施先生当时因病坐在轮椅上,不仅无法站立,甚至坐直都很困难,还要经常吸氧。即便如此,在小组成员联系登门访谈的过程中,施先生依然没有任何推脱,很热情很爽快地答应了拜访请求。
施先生似乎看懂了大家的心思。
“虽然身体多有不便,但是见到这些乐团的年轻人,我很高兴,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施万春先生1973年加入中央乐团创作组,历经整整十年。他在那里曾与多位大师级作曲家共事,互相交流合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旋律,包含了交响乐、合唱、歌舞剧、电影音乐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可谓洪钟大吕,丝竹管弦,满目琳琅,经世流芳。
1984年,施万春先生以其在作曲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厚功力,受聘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从此便又开始了躬耕不辍育桃李的耕耘。
“在中央乐团创作组的时期,于我是难以忘怀的十年”。
86岁高龄的老人对我们谈及往事。
“我到中央乐团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那种创作环境,虽不尽如人意,却是难能可贵的。”
施先生非常感慨。
“可以说,那时的中央乐团对于很多艺术家,也包括我自己,是一个能够坚持创作实践的艺术平台,让我可以把热情和才华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中。这是对中国音乐事业的极大贡献。”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欣慰和愉悦,仿佛病痛也减轻了一些。

(施万春先生 乐团老同志供图)
谈到中央乐团与施万春,《黄河大合唱》是不能忽略的话题。
“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施万春先生说。
“整理改编《黄河大合唱》是集体的贡献,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分内工作,是一生中的荣幸。”
施先生充满自豪,却又非常谦逊。
“1975年中央决定恢复演出《黄河大合唱》。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延安首演的原始版本在乐队编曲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冼星海在内的许多作曲家都对最初的版本进行了改编。在众多版本中,由著名指挥家严良堃领导中央乐团创作组共同改编的“中央乐团演出本”成为后来演出最频繁、影响最大的版本。”施先生介绍说。
“当时距正式演出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了按时完成改编及演出任务,中央乐团调集了创作组的精兵强将,以严良堃为牵头人,组织了一个包括我和田丰、陈兆勋等作曲家在内的创作小组。”
施先生记忆犹新。然而,当问及他本人的贡献时,先生却又连连摆手,缄口不言。
然而,乐团其他老同志却没有忘记他的贡献。
“在这个小组中,田丰的作曲技巧是大师级的,他创作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传唱全国;施万春的和声非常厉害,同样独当一面;陈兆勋则有着丰富的集体创作经验。三人分工将《黄河大合唱》的七个乐章(当时没有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改编和整理。”
很多老同志这样回忆。
“其中施万春的工作量最大,在大家整理完成后,施万春负责将所有内容串联成一个整体。这部中央乐团集体智慧的改编之作一经诞生,就获得了业界与观众的认可。不仅复演大获成功,还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黄河大合唱》演出版本。”
1985年,已经离开乐团的施万春,又承担了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的改编工作。
应光未然的要求,在严良堃支持下,施万春对原作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由瞿弦和担任朗诵。
也就是自那时起,演绎至今的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就此以“完全体”的形式固定下来。
后来,在跟我们聊起施万春先生的时候,他的挚友,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老师展示了一本珍藏的乐谱。
“这是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当时仅供内部印刷,没有正式出版,也没有公开发行。施万春曾赠送了一本给我,我认为它非常珍贵。”
看得出卞老师对这本乐谱的珍视。
“当然,其中最宝贵的部分是配器本身。现在,这个版本已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演出《黄河大合唱》的首选版本,所有人都在演奏这个版本。严良堃和施万春等几位作曲家的名字,理应永远被人们铭记。”

(施万春赠送给卞祖善的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总谱)
2013年,施万春的《节日序曲》、舞剧《红色娘子军》、影片《青松岭》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和女高音独唱《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被评定为国家级音乐作品典藏。
迄今为止,《节日序曲》仍然在国内外频繁上演,更是早已成为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
“说起《节日序曲》,与中央乐团的星期音乐会很是有缘。”施万春先生回忆。
“中央乐团星期音乐会盛极一时,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曾一度停办十几年,直到1978年恢复演出,而《节日序曲》既是中央乐团星期音乐会停办前最后一期的曲目,也是恢复演出第一场的第一首曲目。”
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卞祖善老师至今提及,仍然很激动。
“第一首曲目就是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当时我们真像过节一样高兴。那是1978年7月初,上半场由我指挥,下半场由韩中杰先生指挥。终生难忘的一场音乐会啊!”
对于《节日序曲》的艺术成就,卞老师更是滔滔不绝。
“我曾经多次指挥《节日序曲》,不仅与中央乐团,还与其他乐团合作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极具特色,充满了中国的韵味和气氛。它还有很多不同版本,曾经有一个版本,有来自各国的音乐家和友人参与,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包括管弦乐器。这是我认为呈现得最为精彩的版本。”

(施万春先生 乐团老同志供图)
施先生的去世令卞祖善老师深为惋惜。“施万春是一个非常坦诚、热情、诚实的人,他在艺术上追求卓越,追求极致。每创作一部作品,无论大小,他都会不断地进行打磨,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值得年轻艺术家们学习。”
“我在中央乐团那段时光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好朋友,工作和生活中都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考虑到先生的身体情况,我们不能请他讲述太多,所以访谈了他在中央乐团的好友、作曲家郭成志老师。
“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期间,我和施万春的关系特别好。我们一起外出开展创作采风时,都是分配我和他在一组。比如当时我们一起去了四川、泸定桥等地采风,奔波于祖国各地。”郭老师回忆起去北京大兴农村体验生活的情景。
“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们要一起创作农村题材组曲,文化部还派遣了词作家与我们合作,还有中国戏曲学校的专家。他们特别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施万春是我们的小组长,他非常朴实,无论在哪里都非常亲切,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一家人。”
“那次体验生活,我们还体验到了地震”。
郭老师幽默地说。
“我们在大兴的时候正赶上发生地震,那是北京最大的一次地震。当时乐团的许多人都回去了,但施万春带着我们几个人坚守在大兴。他不仅在构思音乐作品,还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教他们一些音乐知识。对于农民兄弟,他特别尊敬和亲切,经常带着我给农民朋友们教唱歌曲,深受乡亲们喜爱。”
郭老师还记得当年和施先生一起创作的事情。
“我亲眼目睹了施万春在创作《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这首歌曲时的认真态度。他非常细致地雕琢每一个音符,因为我有点声乐的底子,所以经常帮他演唱,他总是不满意就推倒重来。他的严谨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郭老师回忆道,“后来,施万春还创作了《苦恋》的电影音乐,剧作者、著名作家白桦曾多次亲自来到施万春家里,看到了他的认真态度,非常钦佩。白桦甚至说,从他嘴里赞扬一个作曲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作曲家郭成志去家中探望施万春先生
★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新老同志们,对施万春先生无限追思:
他不计名利,关心的是音乐本身。
他对创作精益求精,艺术造诣独树一帜。
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撰稿 | 刘雨辰
排版 | 段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