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3-12-07 - 作者:
- 来源: CNSO
回归自然的音乐华章


在重大节日举办盛大的音乐会,回应了广大乐迷的期盼,更增添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令乐迷高兴的是,当下南京也有了自己的节日喜庆音乐节—“南京森林音乐会”,对“博爱之都”的南京人来说,好像突然间又多了一个“爱乐之城”的美好人设。她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音乐厅里,白发苍苍,总是在怀念古典的旧时光;而后者的大草坪上,朱颜绿鬓,那是在追寻时代的潮流和青春的韶华。
毫无疑问,选择南京中山陵音乐台作为每年金秋森林音乐节的舞台,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妙的创意,慢不说这座既有古希腊建筑风格又有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表现形式的音乐台,足以为听众烘托出高品位的视觉享受,其与生俱来的声场效果好像也是为交响音乐的演奏而打造,围坐在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音乐台聆听古典音乐的演奏,自然美景、人文环境和管弦艺术的水乳交融所带来的感受夫复何求。

诚然,今年的森林音乐节从乐团受邀的体量上看愈加一流,从日程和节目的编排来看越来越应景。中国交响乐团的这场演出正值中秋团圆之后的国庆节当晚,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音乐家同台献艺,更具特殊意义。在这方面,交响乐团中的“国家队”国交展现的家国情怀是这场“华美乐章”音乐会的辉煌气质和主旋律,其伏脉千里的是亘古不变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会在吕其明的交响序曲《红旗颂》和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双曲连奏中拉开帷幕。首演于1965年的《红旗颂》是新中国第一部歌颂红旗的器乐作品,作曲家吕其明为了作品的日臻完美,反复推敲修改,竟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去砥砺,于2019年将总谱最终定稿。他说“这是我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耳熟能详的《红旗颂》澎湃激昂,同样的旋律开篇恢宏大气,结尾段落则沉浸在幸福之中,这是当下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也是这个国庆之夜台上音乐家和台下观众最燃情自豪的一刻。
第二首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从二支长笛,弦乐拨奏,二支单簧管吹奏出大河之舞的音乐源泉,到大提琴深沉铺垫出现的“伏尔塔瓦河主题”,一种推波助澜的巨大声势,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之力拍打冲刷着堤岸而去,生生不息的律动和来自音乐的呼吸唤起每个人的家国情怀。猎猎的《红旗颂》和雄壮的《伏尔塔瓦河》似乎同时具备吐纳热血丹心的绵长力量。

德沃夏克《g小调斯拉夫舞曲》作品46号 第8首,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序曲,约翰•斯特劳斯《雷电波尔卡》作品324号和四首女高音独唱作品交替登台。经指挥家的妙手点化,那些带有强烈浓郁异国色彩的乐思被他一双手贯穿描绘,呈现出堂堂气派。活跃在世界舞台来自澳门的指挥家廖国敏,师出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兼指挥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等名门之后,在继承传统德奥严谨风格之时,又非执拗老派指挥那种圆通敦厚的路数,他让音乐构架于大气豁达之中,恰如其分地突出音乐中的戏剧张力,速度快而紧凑,弹性变化多端。指挥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和整个乐团极富韵律的声响洪流之中,有一股郁勃朴茂之气扑面而来,就气度而言,确实可见国交的卓然之势。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邱芷芊来自香港,与全球众多歌剧院及交响乐团有着紧密的合作。在今晚的舞台上,她为观众们带来了四首歌曲,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第一幕中薇奥莉塔的咏叹调“永远自由”、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漫步街上”、中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法国音乐家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我愿生活在美梦中”。邱芷芊的演和唱从薇奥莉塔的咏叹调“永远自由”一开嗓就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她把薇奥莉塔热烈的忧郁和希望的忧伤尽情地宣泄在舞台上。令人回味称道的是,在短短四分钟不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唱段中,她用饱满的感情冲击度将戏剧变化刻画的收放有致,每段高音后的细微过度,像暴风雨呼啸后袒露的晴空,歌声在管弦乐的衬托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莎翁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现场物境交融,竞相辉映,起伏跌宕又轻盈飘逸。传说古希腊音乐家俄耳甫斯用歌声打造了一座森林,如果音乐有这样魔力,演出之后,环绕剧场的绿茵是否会更加繁茂苍郁?

芬兰民族乐派代表人西贝柳斯是芬兰国宝级音乐家,他谱写的交响诗《芬兰颂》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也有人称他是“芬兰的贝多芬”。他常用音乐讴歌芬兰史诗中的民族英雄,也擅长用音乐语言描绘大自然。村上春树说“聆听西贝柳斯的音乐仿佛是在观赏宽银幕大片,迷雾笼罩着神秘的湖泊和苍翠茂密的森林。”英国已故指挥大师科林•戴维斯爵士也说过“当我指挥西贝柳斯的音乐时,经常有种难以自制和前所未有的激动,他的音乐中那股大自然之力,让我汲取无穷的能量”。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正是来自西贝柳斯这首绚烂的芬兰风情画卷《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号。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其他伟大作曲家的同类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小提琴炫技作品,从第一乐章后半段出现的小提琴独奏华彩乐段略见端倪,这段高难度华彩是西贝柳斯对小提琴这件乐器挚爱的一种再现,也是他创作动机的发轫点,因作曲家年轻时最大理想就是能成为一位职业小提琴演奏家。同时这首协奏曲中颤音运用相当频繁,多达四十八拍的颤音为整个曲子增添了特色和趣味,加之曲目本身的艰深技巧,使得该曲常作为国际小提琴大赛的必选曲目之一。来自宝岛台湾的青年小提琴家曾宇谦的颤音演奏均匀清晰,张弛有度,像珍珠落玉盘一般清脆,如人闲桂花落一样空灵。

柔板第二乐章是西贝柳斯最为动人的乐章之一,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奏出柔美的曲调,引出小提琴和乐队一段宽广的旋律,也许西贝柳斯发现,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沧海桑田无法撼动的安宁与和谐。哀而不伤的柔板走句撩起万里江山,像极了贝多芬晚期作品《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中的“卡伐蒂娜“,在密度接近临界点,一些人会感受到音乐中深刻的悲剧性,另一些人则找到了宁静祥和或宗教性。小提琴家曾宇谦于再现部和呈示部精妙的波弓处理非常契合此刻林中抚琴的禅意,旋律徐缓上行,乐曲似断非断、声如天籁,一连串融于自然的音符唤起游子“倦鸟归林”的联想。

最后一个乐章也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极具阳刚豪迈,音乐在定音鼓和铜管交织而来的喧嚣中汹涌澎湃。第一主题难度极高的连顿弓是作曲家假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催生出的灵感,他说过“演奏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要快!要快!更要完美!”乐队和独奏小提琴纵横捭阖的力度和杀伐决断的狠劲让人大呼过瘾,现场大屏幕的特写画面则将音乐家们的精湛演奏技艺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一连串复杂乐音的狂轰下,观众几乎喘不过气来,回报给舞台上音乐家们的当然是更加热烈的掌声。意犹未尽的小提琴家曾宇谦为热情的观众返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


在观众持续的欢呼中,中国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倾情加演《我的祖国》,舞台上奏响《我的祖国》熟悉动人的交响旋律,全场观众情不自禁轻声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繁弦急管和人们的歌声回荡在这片森林和星汉灿烂的上空,夜色下的汉白玉色中山陵音乐台和栖息在音乐台弧形照壁上的一群白鸽似乎更显昭彰,释放出别样的一番魅力,与其说它是音乐的奇迹,不如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复调。

♪ ♫ ♪ ♫ ♪ ♫
撰文:王强
摄影:南京广播电视台
编辑排版:胡实、段梦

